犹太人和中国人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,也就造成这两个民族相互倾慕、相怜相惜的亲近感,每聊到犹太人,国人都充满兴致与热情。很多人知道上海犹太人这段历史,尤其是抗战70周年以色列驻上海总领馆拍摄的《谢谢上海》短片,重温了上海庇护躲避德国纳粹的犹太人逃难历史。
但在中国的开封,还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…
战争: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大屠杀 历史回溯至公元66年,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,一切风平浪静,但暗处风起云涌。在耶路撒冷圣殿,一群祭祀讨论是否要继续向罗马帝国献祭,与会人员几乎全票否决这一礼拜形势,这宣告了拒绝向罗马皇帝的效忠。这种反叛等同向罗马帝国宣战。
反叛结果是引来了罗马太子提多率领罗马军团公元67年对耶路撒冷的围困、时历三年,耶路撒冷城被攻陷,圣殿被拆毁,无数犹太人被杀戮。有一部分犹太人被掳到罗马,做为奴隶的犹太人后来也参与了罗马斗兽场修建。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起先参与了整个反叛罗马帝国过程,后来投降罗马军团,且成为提多的好友。他有机会目睹并记载了这段历史。“犹太的战争”带来了耶路撒冷圣城的死亡。

罗马军兵扛抬圣殿金灯台(纽约犹太博物馆)
远在中国也有文献记载了这一事件。敦煌汉文写卷《世尊布施论第三》第138——140行云:“所以,柫林向石国伊大城里,声处破碎,却也是向量从,石忽(汉代对犹太的称呼、Jew的谐音)人被杀,从散普天下”。敦煌汉文的这段史料,记载了罗马军团在犹太耶路撒冷城的军事行动,“柫林”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。“石国伊大城里,声处破碎”,犹大国的耶路撒冷城里,耶路撒冷城被完全摧毁,惨不忍睹。这里用“声处破碎”来形容凄惨的情绪。多数反叛的犹太人被杀,剩余的人散失普天下。(备注:除了“石忽”,古代对犹太有“术虎”、“珠赫”、“主吾”、“主鹘(音:hu)”“竹忽”等称呼)
迁徙:犹太人避难中国并引进犹太教 此时正值中国汉代。幸存的犹太人“从散普天下”,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逃难来到了中国开封,并带来犹太教的整套信仰礼仪,每安息日按照犹太教宗教礼拜诵经。
明代进士犹太人左唐在重修开封犹太会堂的碑文《尊崇道经寺记》载:“一赐乐业教(Isreald的译音,即以色列教)~立教者惟阿无罗汉(亚伯拉罕),为之教祖;于是乜摄(摩西)传教,为之师法”。“再传而至正教祖师蔼子剌(以斯拉)”。
左唐是明代进士,是有史可查第一位考中进士的犹太人,时全国298名中榜者其列第十一名。左唐为人耿直,治学严谨,非因世代相传或经谨慎考证,绝不敢妄撰碑文。因为有左唐所载“正教祖师蔼子剌(以斯拉)”,我们知道来开封的犹太人是第二圣殿时期(前515—后70)的犹太人,主要是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以及在他们当中的祭司利未。
左唐在碑文中又交代了犹太教来中国的时间:“厥后原教自汉时入居中国”。左唐这个人很有意思,他在朝中为官,极为清廉,遭人嫉妒诬陷,为表清白竟然绝食自尽。这样的人,一定会为“文章千古事”而谨慎撰文,所以我认为他所言及“犹太原教于汉来到中国”的说法,可以采信。

开封犹太人
扎根:宋代犹太祭祀被派至中国 来到中国的犹太人,逐渐形成了社团。宋代,在开封的犹太人有七十姓,达五百多户人家,约五千多人。居留在汴梁的犹太人曾在开封城的“城内的土市子街”(今开封北土街路东),开办“铁屑(“以色列”的华文音译)楼”大型酒楼,经营犹太特色佳肴及特制佳酿“瑶醽”。北宋皇帝徽宗赵佶(1082——1135)也曾临幸此酒楼。元代诗人郝经有诗为证。
有犹太人的地方必有犹太教的礼拜。犹太教集团有着这样的习惯,他们会派出宗教老师,前往犹太社团,检查他们的礼拜是否合乎正统。指导他们的宗教生活,由祭司利未人带领他们献祭。这应该是从正教教祖以斯拉之后形成的惯例。
公元998年正月二十一日,就有犹太祭司“利未人”,被派来到中国来。(元)脱脱、阿鲁图等撰的《宋史》里讲述了这件事情,这是宫廷史上首次出现有关于犹太人的记载: “咸平元年(998)春正月初一,下诏改元。二十一日,僧人你尾尼等从西天来朝,称七年始达。”[1] “僧人”,宋代时称信教得道之人为僧,这个教是“以色列教”,也就是碑文所言“一赐乐业教”。“你尾尼”,源于“利未”的音译,在中国也有译为”列微”.。汉文根据犹太人的发音记载为“你尾尼”。“西天”汉后常以喜马拉雅山以南,天山、昆仑以西,地中海、黑海以东,统称曰西域或西天。他们自己计算共走了七年时间,才到达中夏汴梁(开封)。这里所记载是一群犹太祭司利未人的到来。先有了犹太社团,后有祭司利未的来到。此次利未人的到来,正符合犹太人的这一习俗。
来到中国首都汴梁(开封)的犹太人领袖,向宋皇帝进贡西洋布匹,得到皇帝的恩宠,“帝曰:归我中夏,遵守祖风,留遗汴梁。”。皇帝得到与丝绸完全不同的棉花制成的布匹,喜极,同意他们归顺留在首都,但也提出要求,要求他们承诺遵守中国传统对祖先的尊崇,这也是后来在开封犹太会堂里留有“万岁万岁万万岁”牌位的原因。
注解[1] 《宋史》卷六《真宗纪》第106页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出版 建堂:宋代至唐代的开封犹太会堂 宋孝宗隆兴元年(1163),俺都剌始建犹太会堂,址座落在城内土市字街东南。其址咸丰年间更名挑筋教胡同,民国期间以其“挑筋”不雅,更为“教经”。分前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(今开封市人民医院址)。

开封犹太会堂模型 (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大流散博物馆馆藏)

开封犹太会堂殿内、外图(康熙六十年罗马教士孟正气所绘)

封犹太会堂里的香炉、灯台、器具(灵阳玉磬)

(其中部分今藏于加拿大杜兰图之王家博物馆)
开封犹太会堂里的洗濯盆(今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内) 元至元十六年(1279),列徽(利未)五思达(通犹言者)领掌在汴梁的一赐乐业教(以色列教),并重修犹太会堂。

藏经筒(昔为英国潘君所得)

开封犹太会堂殿藏经书
大明正德七年(1512),有多位开封犹太人考取功名在朝廷为官,他们筹集资金又一次重修了犹太会堂,改称其为“尊崇道经寺”。此时在会堂殿中藏有经书一十三部,会堂内的正经十三部:分五十三卷,为《摩西五经》即:《创世纪》,《出埃及记》《利未记》《民数记》《申命记》。后人分为五十四卷:第一至十二卷为《创世纪》,第十三卷至二十三卷为《出埃及记》,第二十四至三十三卷为《利未记》,第三十四至四十三卷为《民数记》,第四十四至五十四《申命记》。其为五十三卷,乃将《申命记》并为九卷,共53卷,每安息日读一卷,一年诵读一遍。其他还有方经、散经各数十册。
康熙二年(1663),众犹太人捐资,重建明末崇祯十五年(1611)黄河决堤冲毁的会堂,原有的殿藏经书泡浸水中,经抢救后全部复修完好。

问世:开封犹太人为西方世界所知晓 1605年,开封犹太人艾田来到北京,遇见利玛窦,相见甚欢。利玛窦将艾田所言有关开封犹太社团和开封犹太会堂的情况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