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丨何邬
“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万务都有定时……哭有时,笑有时;哀恸有时,跳舞有时。”(传3:1-4)
死亡,应被视为人生的自然成分,这是极其真实的。这并不意味在失去心爱的人时不觉悲伤,只意味我们接纳死亡,没有困惑,因为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,就像吃饭一样。肯定死亡是自然的,甚至承认:“有一天我也会死”,是健康地去看死亡的首要步骤。否则,我们会有像以利亚的观念:只有火车能将我和我所爱的人带走(参王下2:10)。有这心态,我们听见潜意识中喜好制造快乐者的轻语:“死亡触及每位家人,但不是我。”结果,当死亡临到时,我们不能任自己尽情地哀恸,我们目瞪口呆,不知所措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还弄不清自己对死亡的感受。
面对忧伤。欲解决忧伤所带来的负面感受,最好的办法就是容许我们自己有情绪,即使是负面的情绪。要从忧伤的挫折中复原,就不能小看、忽略或耽延我们的忧愁,当我们从幽闭的情绪中得释放,就会发现人所描写的是真切的:“一宿虽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欢呼。”(诗篇30:5)
注意忧伤的几个阶段。在提及面对忧伤的不同反应前,我要先强调,每个人在度过这几个阶段时,先后次序各有不同,伤痛的程度也相异。通常,最起先的阶段是不相信。为了不让自己受苦,这是不难想象的。麻木之类的感觉,可让我们暂时逃避“失去”的伤痛。
情绪爆发。通常稍后才出现,但我们必须要让伤痛发泄出来,否则很难复原。忧伤所带来的挫折感及无助感,是会离去的,度过愁云惨雾乃属必须。旧约时代的希伯来人用撕裂衣服、披麻蒙灰、悲哀哭泣来表达伤痛。这也许带有一点戏剧作用,却比深埋心中而不表露要好得多。
深刻痛楚。这也是必经的程序,伤心人可能隐遁、孤寂、沮丧。好些死者家属身体疲惫不堪、不能正常生活。在这阶段,敌意可能浮现,可能会为了亲人之死而责怪某些人,甚至责怪神。
恢复正常生活。别期待这阶段很快来临,重整过去的记忆、为将来打算、为所爱的人有永远的盼望,都要时间。终于,渐渐地我们调整生活,这并不很容易办到。重建新的人际关系、回到现实生活,都是相当困难。不过,我们在任何失意中,只要有勇气、有决心,必得康复。
坦然论及死亡及忧伤。我们当中有好些人不知该如何进行,在接近被忧愁打击的人时,我们常有难以启齿之苦。记不得有多少次听人这么说:“我觉得好尴尬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”的确,并没有任何神奇的谈话,可以赶走伤痛,别急,这是学来的。
要想帮助忧伤的亲友,得避免问些不智的问题。例如“你很难接受吧?”得避免基督徒惯用的口头禅如“好啦,我们知道现在他好得无比。”或“赏赐的是主,收取的也是主一一他的名是值得称谢的。”我们和忧伤的人交情深厚,就能多帮助他们一些,多有一些私下的体己话。坦诚地向那些真心聆听的人倾吐苦楚,对面对伤痛的人而言,也是良好的痊愈步骤。
觉察神的同在。在最近的盖洛普(GeorgeGallup)调查中显示,当人遭遇忧伤之事时,有半数的人会转向神,藉着祷告、读经以得安慰。即使在感受不到神的亲切、也不知该如何祷告时,我们还是可以紧紧抓住神的应许:“况且,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,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,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。”(罗8:26)我们可以对他无话不说,他知道我们的感受。或者,就是哭,他也明白。
服侍伤心人。在你伤心时该接受别人的援手。圣经应许:“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蒙怜恤。”(太5:7)又说: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,并且用十足的升斗,连摇带按、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;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。”(路6:38)想想你周遭的伤心人。
“但我该如何服侍那些痛失至亲的人呢?”你也许还是纳闷。有三点原则可以帮助你去服侍: 1、和他们保持联络。花时间,便可见功效。 2、谈谈才过世的那人,如能直称其名,更佳。 3、在适当的时机,邀你朋友外出。你固定的陪伴,会使伤痛好受些。 |